作者: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 董卫华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同时,世界经济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持续蔓延,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遭受冲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包括东北亚各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亟需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通过深度融入新一轮全球化,实现合作发展。从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汲取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思想性力量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往的全球公共产品提供者一步步“退群”、离场,甚至抛弃现有多边机制,使全球秩序游走在失序的边缘。这反映了全球治理的危机,但更深层次的危机,则是“失序”背后的制度危机、思想危机,或者说文明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世界为应对自身及世界的问题,设计和主导实施了一系列国际制度,在为西方带来繁荣的同时,也为世界带来了秩序。然而现在,这些制度和思想越来越解释不了也解决不了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拉不动世界这驾马车了。为此,人们不仅需要思考重建世界秩序,更需要重建关于文明的思想体系,从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汲取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思想性力量。
文明的发展一直与时代的演进息息相关。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在需求。不同文明均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创造了属于各自的辉煌,如同明灯,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特别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文明交流,人们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和优点,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是多样的,也应该是平等的和包容的。鼓吹文明冲突和制度优劣,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贬损另一文明,就如同片面强调“本国优先”和自诩“山巅之城”一样,只能挑起思想对立和利益对抗,威胁世界和平与繁荣稳定。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却是解决全球难题的重要思想基础。放眼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归根结底,是文明交流互鉴不足的赤字。不同文明只有相互借鉴,才能为完善全球治理打开新思路。正因于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 “一带一路”倡议,尤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构建和谐东北亚,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更离不开文明互鉴的“软助力”
长期以来,东北亚复杂的历史与政治因素,导致地区国家间始终存在有形与无形的障碍。地区合作进程每每在向好之际,又时常受到外力阻挠和干涉,导致合作势头出现逆转。可以说,东北亚局势的任何变动都会触及大国敏感的利益神经,影响整个亚太地区,从而牵动整个世界。因此,东北亚和谐稳定,对于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宁,促进全球贸易发展,开辟区域合作乃至全球治理新境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东北亚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前所未有地加深,开展更高层次合作的愿望与诉求也前所未有地增强。站在历史前进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认清地区发展大势,把握经济脉动,明确未来方向,解答时代命题。
“智者顺时而谋”,合作共赢乃大势所趋。东北亚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3%,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9%,与北美、欧盟构成了世界三大经济圈。同时,东北亚各国产业结构梯次分布,资源禀赋各异,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为区域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虽然地区各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未来发展也有各自愿景,但对于东北亚国家而言,邻居是无法选择的,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也无法独自确保地区安全。唯有大力推进地区互联互通、加快促进地区交流合作,才能实现东北亚和平与发展。
中国作为东北亚地区一员,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理念,努力营造和睦友好的周边环境;始终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地区合作;始终注重考虑和照顾各方关切,致力于推动地区各国交流对话。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有效对接,将极大地改善地区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地区生产力,促进整个东北亚的繁荣与稳定。
东北亚各国地缘相近,文化相融,各国人民在长期交往中结下深厚友谊。构建和谐东北亚,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更离不开文明互鉴的“软助力”。推动东北亚国家文明交流互鉴,是地区国家推进区域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彼此政治互信、加强政策沟通、促进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的根本依托。
在东北亚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为东北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是构建和谐东北亚文化环境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儒家的“和而不同”“中庸”“和合”等思想,在尊重东北亚各国民族差异和崇尚和谐的前提下,反对相互对立和冲突,积极促进东亚及世界文明对话,成为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与此同时,在地区国家交往过程中,东北亚人民作为互联互通的先驱者,极大促进了各种文明的深度交融,并从中汲取文明交汇的有益成果,为地区各国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提供了思想保障和文化源泉。
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东北亚地区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地区和平与发展,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推动构建和谐的东北亚,必须加强东北亚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面对今天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北亚各国需要重新打开思路,站在自身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最高处,俯瞰人类曾经有过的一切思想和制度体系,从中撷华取英,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为东北亚、也为世界开拓出新的文明格局。这一文明新格局,应该是有利于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应该是有助于各国对话协商、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应该是平等包容、反对文明冲突的,应该是促进共商共建共享、有利于各国共同应对挑战和实现更好治理的。
中国共产党秉持的执政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一脉相承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人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时又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与时俱进。要认识今日之中国,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中国的历史命运和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价值观、秉持的执政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一脉相承。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理念,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相通的;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讲和合、求大同的思想,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对外政策之中。此外,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积极借鉴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
一个和睦、互信、团结、稳定的东北亚符合各国利益和国际社会期待,对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北亚各国的学者,应肩负起开启民智、弘扬时代精神的责任,做思想的创造者,直面影响东北亚和平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为促进东北亚合作发展贡献智慧;做政策的谏言者,从专业化角度提供政策建议,推动东北亚各国的决策层强化合作发展的政治共识;做民意的引导者,以学术交流促进民间友好,营造东北亚合作发展的舆论氛围。
(本文系作者在4月26日湖南师范大学举办的“东北亚文明与和谐构建”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