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需要坚实物质基础,要求我们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然而,自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增长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面对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环境容量下降等现实,造就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中国奇迹的要素驱动与大规模投资驱动模式已然无法延续。破解上述两难困局,必须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实现增长动力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这也为经济学家提出了紧迫课题——研究创新发展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途径。
蔡跃洲研究员撰写的《技术革命、结构转换与动力变革》因应了这个需要,尝试从理论的角度解说技术创新、结构转换、动力变革等之间的关系和发生机制,使用计量方法估算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来源,特别是构成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得出了有益的结论,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
《技术革命、结构转换与动力变革--理论机制及中国数据实证分析》结合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提供的时代机遇,依托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相关理论,尝试着厘清技术革命、产业结构转换、动力变革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作用机制,并利用中国的宏微观数据开展了相应的实证分析,旨在为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好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提供参考。
本书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理论层面的机制分析。一是厘清了技术革命/技术创新/技术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变革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作用机制;二是细化了技术变化,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微观基础,并特别梳理了技术革命条件下的微观机制;三是就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增长动力变革的实现路径进行展望,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发挥的支撑作用。(2)依据理论分析和机制梳理,利用多渠道收集整理而得到的宏微观数据,从实证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一是从增长核算角度分析了1978-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测算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二是通过微观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识别出经济新动能分布细分行业,印证了理论分析中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支撑作用的判断;三是运用数据挖掘、数字地图、层次分析法等工具,就不同区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新动能培育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展示;四是从信息通信技术(ICT)/数字技术替代性、渗透性、协同性等特征出发,运用增长核算和经济计量方法,就1978-2014年ICT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分析测算。(3)结合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测算实践中的乱象和常规方法的局限,从学理上探讨数字经济增加值及贡献度测算的理论方法基础,提出相应的测算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