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 李澜涛
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论坛上的讲话提到:“我们都为中非各自灿烂的文明而自豪,也愿为世界文明多样化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为彼此文明复兴、文化进步、文艺繁荣提供持久助力,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我们要扩大文化艺术、教育体育、智库媒体、妇女青年等各界人员交往,拉紧中非人民的情感纽带。”
从古代起,中国和非洲两大文明就在古丝绸之路上互通有无、和平交往。因而非洲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旧相识。近代以来,相似的历史遭遇、相近的奋斗历程和相同的发展任务,让双方跨越了空间的阻隔,成为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身处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为更好地回应中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提出要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中非关系的发展指出了新目标、新航向。
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民心相通是重要因素。“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相较于政府高层互动往来以及国际安全、经贸等领域合作,人文交流能够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润物无声,直抵人心,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人文交流涉及教育、旅游、语言、艺术等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民众对外交往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也更容易拉近不同国家人民心与心的距离,消解疏离、隔阂感。
中非悠久的交往历史和友好交往的传统使得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近感,这种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相互认同与彼此信赖构筑了中非传统友好关系的根基和血脉。面对新的目标和任务,发展中非关系还要持续夯实中非合作的民意基础,筑牢根基持续前行,使得中非友谊之花常开不败。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只有双方人民热情参与,中非友谊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中非合作基础才能不断巩固。”
中非双方开展人文交流,要注重彼此互相尊重、交流互鉴。正如南非已故前总统曼德拉所说:“尊重彼此的多样性、寻找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人们交往的基石。”
中国和非洲都拥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深化中非人文交流,既能够有效促进中非“民心相通”的软环境建设,也能在多层次、多领域促进文明交流、文明互鉴与文明共存,让两大古老文明在互学互鉴中交相辉映,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开辟出一条“光明之路”。加强中非文明对话与文化互鉴,让中非人民有机会共同分享新思想、新理念、共享各自优势资源,广泛传播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智慧成果,在相互理解、尊重、欣赏中共同提高,才能巩固中非传统友谊,进而建成中非之间的“文明之路”。
近年来,中非人文交流无论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为中非民间交往营造了良好的气氛,也为快速发展的中非政治、经济关系提供了必要的补充和支持。
顺应中非合作大势,通过深入开展各层次、各领域的人文交流,推动中非发展战略紧密对接,中国梦与非洲梦实现对接,将让双方政治互信和经济互补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进而促进中非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使中非合作在新起点上不断深化,并能鼓舞中非24亿人民携起手来为建成中非命运共同体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