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做一个思想清醒的人——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
首页> 理论频道> 新书推荐 > 正文

做一个思想清醒的人——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8-06-22 18:1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做一个思想清醒的人——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

  书名:做一个思想清醒的人——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

  作者:黄相怀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书号:978-7-01-019390-8

  内容简介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一些大的贪腐案件中看,在通报这些干部的问题时,总是把“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薄、政治立场动摇”等放在问题的首要位置,这就充分说明了意识形态能力的极端重要性。这是因为:意识形态能力的高低,事关全体政治水平的高低,事关前进方向的正误,事关战略定力的大小。意识形态能力的弱化乃至缺失,将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本书首先对意识形态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介绍,然后分别从意识形态的鉴别力、学习力、思考力、创新力、表达力等五个角度,对党员干部如何提高意识形态能力进行了详细介绍。全书语言通俗生动,引用大量案例,可读性强,是广大党员干部向党中央看齐、增强“四个意识”、避免陷入意识形态误区的优秀通俗读物。

  作者简介

  黄相怀,政治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副教授。长期专注于党的建设、中国政治的研究与解读工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百余篇。编著《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治心的学问:核心价值观六讲》等。翻译著作《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民主与差异》,译文20篇。

  目录

  导言 意识形态能力是党员干部的核心能力

  第一章 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的重要性

  一、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二、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关乎人心聚散政权安危

  三、一些党员干部在意识形态能力上存在“短板”现象

  第二章 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鉴别力

  一、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

  二、把握一条基本原则

  三、心里装着几把尺子

  四、对有些问题要多想一想

  第三章 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学习力

  一、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要作为看家本领

  二、适当了解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热点前沿问题

  三、大体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关键概念

  第四章 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思考力

  一、善于观察问题

  二、善于抓住关键

  三、善于进行分析

  第五章 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创新力

  一、善于进行理论创新

  二、善于进行内容创新

  三、善于进行应用创新

  四、善于进行视角创新

  第六章 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表达力

  一、善于拿捏词句

  二、善于创新话语

  三、避免掉入话语陷阱

  结语 根据意识形态特点和规律提升意识形态能力

  部分内容

  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节选)

  政治其实离我们并不远。2015年8月20日,某官方网站刊出了这么一篇文章:《抗日英豪民族之魂——张灵甫》,一时引发了许多意见分歧和网友热议,有个网友跟帖留言,言辞颇为激烈:“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出版《抗战伟人传》,介绍抗日将领,没有张灵甫。而××网却把张灵甫吹捧为民族之魂,是何居心?暗指共产党是击毙‘民族英雄’的凶手?否定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否定共产党的合法性?”这样的质疑,真能把人吓出一身冷汗——这就是政治。

  什么是政治?怎么理解政治?

  首先,按照一般的学理解释,政治是公共权力现象。

  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就是政治。我们通常说的政治权力、政治发展、政治参与等概念,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政治”这个词的。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看,政治是统帅、灵魂、大局。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统帅,政治是灵魂,政治是大局。列宁说:“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列宁还说:“因为问题只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也只能在于):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

  1958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

  邓小平同志有过这样的论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

  由此可见,在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凡属根本、重大、原则、方向的问题,都是政治;凡是关系到这些方面的事务,也可以被上升到政治高度。

  意识形态问题就是高度政治性问题,因此要善于从政治的角度和高度来看问题。

  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他说:“腐败问题是腐败问题,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在政治问题上,任何人同样不能越过红线,越过了就要严肃追究其政治责任。有些事情在政治上是绝不能做的,做了就要付出代价,谁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

  习近平总书记反问:“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怎么叫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怎么叫不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这点可以从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与邓小平对待毛泽东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中看出来。

  赫鲁晓夫是怎么对待斯大林的呢?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讲了三个问题:第一,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破坏了苏联共产党集体领导的最高原则。第二,揭露和抨击斯大林搞个人崇拜产生的严重危害,主要是破坏了革命法制,使许多维护党的路线的无辜者遭到迫害,并在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助长了有害的方法,产生了机会主义和各种歪风邪气。第三,把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及产生的严重后果完全归罪于斯大林个人的不良品质,归罪于斯大林一人。

  邓小平同志是怎么对待毛泽东同志的呢?在“文革”结束之后,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了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他认为:“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可见邓小平同志从一开始就特别强调要从政治上来把握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态度很明确,说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不丢这个思想,是不是意味着就不揭露他的错误呢?不是的,错误该说也是要说的,但是我们要对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说法。

  所以邓小平同志讲,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就是说,尽管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但是这些错误也依然不能够否定和抹杀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的地位,也依然不能否定和抹杀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应该享有的称赞和荣誉。因此,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既纠正了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和个人崇拜,又维护了毛泽东同志的形象和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解决了一个全国人民思想信仰的问题,这就为人们统一思想,维护团结,保证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把苏联的问题归结为斯大林的问题,把斯大林的问题归结为斯大林个人品质问题——赫鲁晓夫简单粗暴直接地对待斯大林,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对外使得国际共产主义阵营出现了裂痕,对内使得苏联内部出现了暗流,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为苏联解体埋下了思想上的祸根。而邓小平同志则成功地解决了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的问题,成功地纠正了中国的发展方向,为改革开放的实施奠定了非常坚实的思想基础。善不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差别何其大也!

  乌克兰学者格奥尔吉·克留奇科夫在《社会主义在苏联失败的若干教训》一文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重要作用的分析指出: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毫无根据地进行镇压,这一切导致斯大林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就没有出现过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做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邓小平这样的领导人,我们未能期盼到。

  所以要讲政治,要善于讲政治,要勇于讲政治。党组织首先是一个政治组织,党员身份是第一身份,政治是第一位的。

  当然也不提倡光讲口头的政治,讲政治是建立在与其他事物的有机结合之上的。邓小平同志是非常具有意识形态智慧的,他的意识形态智慧高明在什么地方?他有一次针对西方媒体阐述自己的意识形态观的时候,以非常鲜明的邓式风格说:说我是改革派是真的,可是我也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如果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保守派,那么也可以说我是保守派。比较实际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在服务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前提下,坚持自己明确的底线和原则,所以一手抓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邓小平同志的意识形态智慧,这就是党的基本路线所载明了的我们党的一个基本方向。

  关于邓小平同志的意识形态智慧,科斯和王宁评价道:“改革伊始,中国领导人便陷入了一个让其备受束缚和困惑的意识形态困境——社会主义制度何以能与市场化改革共存?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与儒家实用主义精神的契合,为深受桎梏的中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脱身之道。邓小平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归纳为‘实事求是’四个字,将原本晦涩的政治思想转化成了浅显易懂的真理。”

[ 责编:康慧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