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邱晔
党的十九大报告规划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认真研学报告,许多灵动睿智的新思维新思想新战略让人振奋。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限定词之一,把中国的新时代特征与“美丽中国”建设相脉承,一股沁人心脾的求美、建美、创美之风扑面而来。“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是每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幸福向往与热烈追求。在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中,因“美丽”激发而出的“美力”,成为新时代的新动能,将对社会经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洋溢着“美”,如“美丽”“美好”“优美”等,而无论是“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之“美好”,还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所强调之“美丽”,内涵和外延均是极其丰富的。“美”正成为中华文明振兴的发动机,开始爆发出巨大的现实能量,其中尤以“美学经济”的出现为代表。概括起来,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美学经济的具体作用表现为“三个全面”。在形态上,美学经济已“全面嵌入”中国当前的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之中。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之美、政治之美、文化之美、社会之美、生态文明之美也蕴含其中。在机制上,美学经济在当前中国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已“全面发力”,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核动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找到了支点。在效益上,美学经济的经济效应“全面溢出”,无论是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机制的科学建构、或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哲理、或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的有机统一,美学经济在各个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地彰显出巨大的效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经济领域的表现为例,在需求端,消费需求告别排浪式、模仿型消费,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但消费者对高感质力、高附加值、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却始终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在供给端,存在大量的供需错位,市场上缺乏具备美学吸引力的高感质力产品,消费者审美疲劳,消费乏力。这些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当前经济领域美学生产思维固化,美学生产能力不足,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变化的审美需求。
美学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最早由德国学者Böhme提出,他认为美学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美学与经济的深度交融。它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之间愈益紧密的相关关系,其中美学价值成为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后的第三种价值,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美学经济有着深厚的学科积淀,是一种背靠美学而面向经济的新理论。一方面,它是一种兼具着哲学批判与建构精神的新经济理念,关注终极的人类精神的幸福福祉,有助于国民美学素养的“精耕”与“厚植”。另一方面,它又兼具经济学强调实干精神的秉性,是一种注重理性与感性融合的新经济理念,号召人们身体力行,从而实现在日常生活中“诗意地栖居”。也即是说,美学经济依托哲学深邃而高远的批判力与洞察力,扎根于现实经济活动,力求解释经济中的美学问题与美学现象,同时更旨在探索一种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精神与物质的和谐交融,以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发展之道来指导现实经济的发展。从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来看,美学经济又是文明的发动机,是精神与物质和鸣的黏合剂,是新经济的新动能,是人类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
美学经济内在蕴含三大核心理念。这三大理念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以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有着密切呼应。
第一,美学经济是一种秉持生态绿色、共融共生的发展理念。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是美学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国外有研究认为,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美学的代表,其核心在于处理和协调整体的生活环境质量与人的生命感受之间的关系。在美学经济理论看来,自然世界的存在不再是人类存在发展的踏板与手段,“自然”重新回到人类生命的感知与经验中,并与之成为互为感通、共融共生的共同体。在审美的观照方式上,美学经济强调一种融合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审美经验方式;在经济的发展方式上,美学经济倡导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协调一致发展,将自然美与文化美整合,以美学经济的思维去盘活自然经济与人文经济的融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总书记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美学经济将人的生命过程、生命经验、生命质量与自然的整体发展视作一种共融、共生的关系,这种新发展理念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与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绿色发展观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同时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型、生活方式的提升也将起到“启明星”的作用。
第二,美学经济是一种共享、共赢、共创的发展理念。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学经济倡导的正是这种大美观,既关注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全面发展,又强调社会整体的共同繁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尽管美的取向、美的形态、美的诉求各有不同,但个性美总离不开共性之美。美发乎人性,却显于个性,但又达于共享。换言之,美既是一种独乐乐,更是一种众乐乐。
在美学经济的理念下,“美丽中国”的建设,首先是一种中国“独特美”的建设,依循着我们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传扬着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呼应着我们现实的具体文化精神需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的也必当是民族的。因此,如何更好地挖掘与传达我们自身的“独特美”(政治美、经济美、文化美、社会美、生态美)将是我们未来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既是我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全球治理中提供的重要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其次,“美丽中国”建设还是一种“美美与共”的建设。对国内而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美好生活”的创造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对世界而言,在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强调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础上,搭建“美人之美”的共赢共享平台,实现“美美与共”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圈。
第三,美学经济是一种秉持着创意和创新的发展理念。创意和创新是美学经济的内在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创新,将创新视为驱动中国深化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互联网为主导的科学技术时代,世界相连通,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文明与文明都在这种连通之中建立新的关系和构建新的意义,以美学需求为代表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则愈益成为这种新关系和新意义的引爆点,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美学价值的导向作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宏观层面来看,秉持创新为内核的美学经济,倡导在现实世界改造中,围绕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创新的思维打破一切固有联结,活化现有的资源,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图景。从微观层面来看,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强调围绕着不断变化的美学消费需求,创新生产和服务方式,创新产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活化现有的各种美学资源等,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这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美的理念和战略出发,将美学经济思想全面融入治国理政之中,无疑也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与理论创新中的又一伟大创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断发展、更新的,美的建设也将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