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评估论证研究中心 王亚红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强军梦、中国梦,鲜明地提出了军民深度融合的时代命题,并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了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
军民融合之于军队,根本目的是打赢战争。战场上的正面对抗,背后是整个国家战略资源的较量。只有把各项军事需求与国家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把军队建设更深更好地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才能实现平时与战时、潜力与实力的顺畅转换,才能在未来战争中短时间内聚集强大的战争能量,确保能打仗、打胜仗。
军民融合之于国家,根本目的是促进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唯有通过调结构、抓改革、谋创新,才能破解风险、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确保目标蓝图如期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在经济供需两侧调整改革中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发挥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在军地间双向流动,发展活力在深度融合中竞相迸发。
现代后勤就是军民融合后勤。习主席指出,要着力推进后勤军民融合,依托国家主渠道、借力地方政府、融合社会力量,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工程,把国家实力转化为强大的保障力。近几年,军队后勤努力践行军民融合战略,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军地双方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拿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后勤装备研发、医疗服务、物流运输、物资采购、军队社会化保障等方面重点突破、稳步推进,带来了显著的政治军事经济综合效益。但还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军队后勤与经济发展融合层次还不够高,范围还不够宽,程度还不够深,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由大向强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还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及时不到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步子就会踏步不前,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会打折扣。这就迫切需要军队后勤紧跟发展,深化改革,构建新的军民深度融合模式,切实发挥好军队后勤的“压舱石”和“调节器”作用,进一步增强军队凝聚力保障力战斗力。要把军队后勤建设纳入军民融合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充分发挥军队后勤通用性、互补性强,军民融合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等天然优势,找准目标定位、优化实现路径,注重改革创新带动问题解决,从主观思维、客观环境同步发力,从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工作运行、科技应用方面系统推进,努力续写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辉煌“后勤篇”。
观念意识创新,精神融合
制度变迁,观念先行。实施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是打破军民自成体系、推进军地融为一体协调发展的创新举措,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不断增强战略大局意识、开放共享意识和绩效管理意识。
树立战略大局意识。既要跳出后勤建后勤,把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作为“指南针”和“方向盘”,自觉地站在富国与强军的高度,切实把军队后勤建设纳入军民融合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中做规划、谋建设、促发展,摆脱军队后勤自成体系的本位思维惯性;也要总揽全局强后勤,顶层规划、宏观布局、统筹推进、重点突出,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共建与共享等相互关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融合建设,推动军队后勤建设军民“大融合”。
强化开放共享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共享经济时代潮流,最大限度地促进技术、资金、人才、信息、资源等要素在军地间自由涌动,着力构建军队后勤与地方经济发展项目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共用的利益共同体,稳步建成一整套军民互动、内容互补、成果互用的军地保障体系,实现“所需”与“所能”无缝对接、“所盼”与“所有”充分耦合,推动军队后勤建设军民“真融合”。
引入绩效管理理念。军队后勤建设走军民融合路子,不应是一味地进行规模扩张和资源投入,而应积极引入绩效管理理念,在经费收支上严格预算管控,在立项审查上坚持效益为先,在项目建设中实施动态监控,实施“事先论证审查、事中检查纠正、事后评估改进”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模式,实现资源投入集约化、效益产出最大化,努力把每一个融合项目做成“精品工程”“名片工程”,推动军队后勤建设军民“深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