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崔守军
在“脱欧”阴影笼罩市场的背景下,2018年英国首相特雷莎•梅的中国之行,既传递出英国希望进一步拥抱全球化的决心,又深化了中英“黄金时代”所带来的难得合作机遇,影响深远。
一、英国重新校准对华关系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回首往昔,1997年是中英关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香港主权回归中国之后,面对中国经济实力不断跃升;基于英国与香港在金融、政治等方面的利益关联,英国高层对如何加强与中国之间关系存在分歧。自美国2001年中东发动“反恐战争”以来,布莱尔政府所奉行的对华政策成果寥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仍持续稳定增长,英国政府开始厘定新的英中关系互动框架,谋求加强两国在商业、教育、科技等领域合作。
2015年是英国对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2015年3月,英国加入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投行,预示着英国开始采取务实主义外交政策,重新校准自己的对华关系。2016年在京发布的《英国蓝皮书:英国发展报告》显示,2005-2015年的10年间,中国在英投资的年均增长率达58%。英国成为中国在欧投资的最大目的地国,其中房地产、能源和金融是投资最为集中的三大行业领域。2015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与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共同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
二、金融、教育双轮驱动“黄金时代”
金融服务业是英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全球领先,同时金融合作正在成为中英“黄金时代”互利共赢的新框架。对英国而言,伦敦若想保持欧洲最大金融中心地位,绝不能错过中国经济体国际化进程。对中国而言,伦敦金融中心的高度国际化属性对中国金融行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中英两国在开拓“一带一路”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互补协作,实现中英金融行业的互融共通是两国合作的新驱动力。
在部分发达国家保守主义回潮的背景下,英国仍是一个崇尚经济开放、自由、包容的发达经济体。同时英国还是欧洲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国家,中英合作关系具有极强的全球示范意义。与某些国家不同,除了遵守既有的法律法规之外,英国外资投资审查程序并不繁琐。一方面,英国作为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完备的法律监管体系、丰富的人才储备、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悠久的创新历史。另一方面,英国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企业开拓欧洲大陆市场的跳板。“脱欧”谈判开始后,英国政府提出打造“全球化英国”(Global Britain)口号,拥抱中国经济或成为英国全球化政策的“试金石”,同时会对中英关系发展带来影响。
在经济金融合作之外,教育和文化合作也成为中英合作的优先方向。据悉,中国公民已经是英国国内最大的海外留学生群体,目前有15.5万中国留学生在英深造,每年为英国教育产业带来50亿英镑的收入。然而与中国学生赴英学习热情高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的中文教育仍有待提升。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英国学校开始教授中文,但能熟练掌握汉语语言的学生并不多见,中文和汉学仍是少数英国学生的学习兴趣。
意识到中英加强教育合作方面的重要意义,特蕾莎•梅一落地就宣布将与中国在教育领域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特蕾莎•梅访华首站选择武汉一定程度上凸显出英国对教育合作的重视。特蕾莎•梅表示,与中国新签订的协议将“前所未有地令更多孩子和年轻人分享关系我们两个伟大国家的想法”,从而有助于确保“我们彼此合作的‘黄金时代’世代延续”。深化中英关系,不能仅靠经济、金融和政治发力,人文交流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