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何代欣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会议指出,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取得扎实进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稳中求进总基调指引下,注意防范系统性经济风险,值得高度重视,需妥善把握。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如今,中国有近80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体量,经济年均增长7.1%。如此庞大的经济系统,如此持续高速的发展进程,令世界侧目。党的十八之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发展质量逐步提升。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是未来转型的基础。对质量而非对数量的追求,将成为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给世界的另一个新惊喜。注重发展质量是稳中求进的核心推动力。客观看,中国经济的创新程度依然相对滞后。与同等经济体量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占比不高,科技产出对GDP增长的贡献不够突出。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何更有效率的配置资源?如何激发企业和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活力?都将逐步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点。
系统性经济风险防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难题
经济有发展就会有风险,行驶速度越快,风险可能越大。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近期,美国推出了一系列“减税”政策,旨在刺激本国经济,吸引国外投资。欧洲及日本经济复苏也主要指向扩大内需,消化自身产能……各国纷纷让资本回流,让产出回流,让消费回流。恰逢此时,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经济面临找寻新动力的压力,创新产品与服务可能需要先走“外需”再回到“内需”的道路。对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市场短期难以彻底转型,或将成为诱发系统性经济风险的一项主要原因。
兼顾稳中求进与防范系统性经济风险的难点
风险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预先察觉,并有效应对。首先,大国经济转型的长期风险分为速度和结构两个方面。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能够用发展解决稳定的问题,而结构改革可以根除那些非急性发作、却事关全局的重大隐患。各国经验表明,如能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动能,并快速有效的实现全局性创新转型,那么经济运行的震荡期将大幅度缩短,触发风险的概率也会降低。其次,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要综合考虑。我国各级政府有较之其他国家政府更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更高效的行政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从划定政府与市场边界,走向政府与市场合作的新阶段。宏观调控不仅要立足于实现发展目标,还应考虑到市场承受力。最后,注意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联动。中国金融与财政活动存在高度的彼此关联。作为宏观调控层面最核心的两大工具,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之间的协调,应当在某些时点集中于风险防控,而非只专注于促进增长。
坚持稳中求进指引,做好系统性经济风险防范
第一,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工作中心。过去40年,中国发展经验之一是始终专注自己,并做好该做的工作。不断消除不利于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改革开放的最好实践。第二,将财政与金融安全放置在防范系统性经济风险的重要位置。中国经济的两大宏观工具既是促进发展的推进器,也是兜底发展成本的稳定者。只要让财政与金融同时保持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第三,着力化解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问题。蓄积经济发展动能关键在微观层面。企业愿意投资创新、个人积极创业发展,才能逐渐营造出转型发展的大环境。削减制度性交易成本虽已做了诸多努力,未来部分企业与个人发展中的额外负担还可以进一步减轻。服务型而非管制型政府的理念,会成为结构性改革过程的一大亮点。第四,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会最终体现。中国是过去二十年全球最大投资目的地。市场成本及税费成本没有绝对优势之后,中国如何继续吸引外资,如何维持对外经济贸易活动,需要重新思考国际定位。若能继续维护接轨世界的经济环境、管理模式和其他优势,那么不难留住和孵化更好好企业,也可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