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建构党的领导》作为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董亚炜所著书目:《群众路线:创新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实践党的领导》(待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从党的领导权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对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和研究以说明党的领导权的确立、巩固及发展与党的群众路线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该书旨在从党的领导视角来思考和研究党的群众路线的意义和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来思考党的群众路线,将党的群众路线研究作为思考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
该书以历史发展为主线,通过考察群众路线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与表现形态论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直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都起着关键乃至决定性的作用。论述过程中,作者揭示出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的党的群众路线所具有的革命逻辑和内在结构存在着内在张力和矛盾。其蕴含的革命价值和运动社会的结构,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风险,这也就提出了中国政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历史课题,诞生和成熟于革命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如何更好地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如何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身的适应性,以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该书认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过程。在党的群众路线形成过程中,党建构了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其中,党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组织、动员、引导,人民群众意识到自身在革命中的作用和力量,充分调动积极能动性,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和主人。这种双向的关系就是党的领导权的确立和行使过程,考察和研究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过程,可以生动具体地展现党是如何逐步与人民群众形成利益共同体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的过程。它为中国共产党后来夺取国家政权,获取执政合法性奠定了基础。
党的群众路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代,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发展。一方面,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政治传统,保障了中国共产党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保持了自身的先进性。同时,在面对不同的时代和历史任务的挑战下,中国共产党有效把握领导权并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向前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与此同时,形成于革命时期的党的群众路线,保留了阶级斗争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党的群众路线如何成为现代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政治资本,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未完成的课题。在中国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确定政治发展方向、选择发展路径,都必须正确对待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核心的党的政治传统。因而,分析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就成为党的领导与执政的关键,寻找、探索、分析党的群众路线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形成,在执政后的发展,以及它所具有的内在结构,也就成为本书的研究的任务与目的。
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既是中国革命道路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的主观建构。该书以马克思主义革命和政治理论为主线,从阶级利益关系、国家领导体制以及党自身建设等三个基本维度对群众路线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由于群众路线内在结构所具有的革命逻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又要对群众路线进行创新,使其为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提供动力和开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