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范周
七进雄安:了解雄安是规划的首要前提
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同志强调:“调查研究不能走过场。”雄安新区未来的规划建设,同样也离不开对其现状的系统调研和梳理。
4月1日,雄安新区正式设立;4月11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同意设立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4月22日,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雄安新区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成为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中第一个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推动雄安新区建设为中心而设立的新型智库机构;5月16日,研究院根据先期调研情况撰写的专题报告为政府有关决策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6月2日,我国首部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学术性研究文集《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一卷)正式出版。事实上, 这一系列迅速响应,离不开对雄安新区扎实的调研工作。
从今年的4月初到7月末,研究院组织了7次调研,共计300余人赴雄安实地进行考察,走访三县 48个村庄,27家企业(含工厂),召开35次座谈会,采访了当地农户、渔民、企业家、手工业者、教师、医生、小商贩等 231人,完成200余篇调研手记,形成30余篇调研报告,拍摄 8000余张影像资料。扎实的调研工作为摸清雄安新区的资源现状、了解雄安的发展现实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点感受:文脉传承是雄安发展的根基
1.文化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和能量场
文化是城市之魂。首先要加强新区文物资料整理和档案收集,做好史志编纂和族谱记录,推进文史档案数字化。要全面系统、科学、严谨地记载雄安三县和白洋淀地区的自然地理、河湖水系、土地物产、自然资源、民俗风情、社会文化等内容,通过建立文化数据信息平台的方式,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 要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传承。运用现代新技术手段,为文物遗址、文化资源、民间民俗、传统技艺等制定创新引领又合理可行的数字化保护和发展战略,切实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科学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文化之魂体现在对城市的特色文化元素的打造上,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要提炼挖掘以水、田、林、道、人、城、园、艺等为核心的华北地区特色文化元素,用中国设计打造雄安的中国脸。
2.顶层设计是雄安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雄安新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旦开始建设就难以在短时间内修正改变。而文化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更是城市传承的灵魂所在。因此,要充分做好顶层设计,既要延续文脉,以华北文化积淀为背景,以白洋淀地区文化为核心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海纳百川,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文化之精粹,打造一种基于创新性传承和创造转化的新型文化,将雄安建设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顶层设计不能做“事后补课”。雄安要从制度设计上杜绝许多新区及新城文化建设“事后补课”的问题,让文化从建设之初就成为整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3.聚焦产业前沿是雄安以产兴城的发展基石
在雄安新区的整体布局中,“文化”无疑应当是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高精尖产业结构体系,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布局中,应当重点设计有利于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培育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的战略产业,特别是数字创意产业。
我国是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占到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年)》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2.6万亿。 雄安文化发展要想实现弯道超车,从发展之初就要站在未来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度。通过联合建设数字小镇等形式,吸引全球顶级的数字企业、科研人才与研究机构集聚,让数字创意产业成为雄安的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