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欧文化对话构建价值认同
应当承认,尽管欧洲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但它跟中国一样需要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因此,中欧之间需要通过文化对话来构筑双方的价值共识。冷战结束以来,中欧之间的文化对话实际上始终在进行,而且经过20多年的对话与交流,双方至少形成了一下价值共识:
1、和平与安全的价值。中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与安全是中国外交最重要的价值目标。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战略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致力于世界的和平,维护世界和平始终是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国际责任。另一方面,冷战结束以后,非传统安全凸显,尤其是恐怖主义不仅危害中国安全,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威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最大风险也是恐怖主义,而通过“一带一路”推进经济发展,也是治理恐怖主义的一个重要手段。欧洲对战争更是充满了恐惧与厌恶,欧洲一体化的目标就是追求“更加统一,更加多样化”。“更加统一”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开放性,“更加多样化”则体现了欧洲一体化的文化包容性。因此,文化的包容性和政治的开放性就构成了欧洲和平主义价值理念的基本内容。此外,“9·11”事件以来,欧洲也频繁受到恐怖袭击,欧洲的安全不仅要努力避免战争,而且还要寄希望于对恐怖主义的根治。因此,和平与安全是中国在文化对话中形成的重要价值共识。
2、合作与共赢的价值。和平与安全的前提是合作,没有合作就没有和平与安全。合作是中国对外战略的基本取向。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寻找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并迅速崛起的以后,中国又希望为世界经济贡献更大的力量。这就是通过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以促进和平发展、和谐进步。所谓的欧洲新文化理念就是和平、合作、共同体,而“合作”居于其中。1951年建立的煤钢共同体、1957年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标志着欧洲内部的合作走上了制度化进程;1965年,欧洲共同体诞生,1993年正是更名为欧洲联盟,2007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7国。这意味着欧洲内部合作达到了顶峰。然而,欧洲的发展不仅需要内部合作,也需要与外部尤其是与中国的合作。中欧合作的机制共识,从欧洲方面来看,主要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其一,金融危机使欧洲真正成为“没落的贵族”,甚至陷入“后现代”的贫困状态,而中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其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早期项目已经为欧洲经济注入了活力,因此,中国与中东欧的“16+1合作”机制非常顺畅。其三,在欧洲一体化遭遇困境、全球化震荡的今天,中国坚持推进新型全球化进程,这为欧盟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想象的空间。
3、责任与治理。国际社会最关系的问题是,中国崛起是否要颠覆既有的国际秩序,是否会与守成的主导国(欧盟核心国家一定程度上也是守成国)发生冲突,简而言之,崛起的中国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这些问题直接涉及中国的国际责任和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态度。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国际体系的最大受益者,中国无疑要维护既有的国际体系,但中国不是纯粹的一个参与者,而且还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尤其是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互利共赢格局,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而这一点中国与欧盟的目标是一致的,欧盟在地区治理上提供了一种典范,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经验。
最后,我归纳一下我的观点:1、中国是欧洲认识世界最重要的参照物,中国的迅速发展和欧洲当前的困境,使欧洲希望中国给欧洲乃至世界经济提供新的动力。2、欧洲文化中的中国受欧洲意识形态等的影响与中国的自形象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构塑的是一个“欧洲意象中的中国”。3、文化对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意识形态的偏见。冷战结束以来,中欧之间的文化对话虽然并不顺畅但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在文化对话中中欧之间形成了不少价值共识,从而有利于推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