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海上丝绸之路与粤港澳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 毛艳华
1997年回归祖国后,香港成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回归后的香港享有“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在祖国内地扩大对外开放中继续发挥着桥梁与纽带作用。一方面,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助推内地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20年来,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合作关系也由“前店后厂”制造业分工合作模式进入到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合作的新阶段。2003年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简称CEPA),开放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此后又开放香港人民币业务试点,推出“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深化粤港区域合作等。总体上看,两地交流合作机制越来越完善,交流合作领域越来越宽广,交流合作程度越来越深化。2016年香港与内地的贸易额达38603亿港元,比1997年增长2.5倍;2016年在香港上市的中资企业达到1002家,比1997年增长了10倍;2016年内地赴港旅客为4278万人次,比1997年增长了17.6倍。
另一方面,香港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回归20年来,香港经济坚持“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保持平稳增长,1997-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长至2.49万亿港元,年均增长3.2%;财政储备由4575亿港元增长至9083亿港元,增长了98.5%;外汇储备由928亿美元增长至3862亿美元,增长了3.16倍。此外,港股市值由1997年7月约3.2万亿港元上升到2017年5月约28万亿港元,增长近8倍;在1997-2016年间香港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速高达5.2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一直名列全球前五位,香港国际机场的货邮量在全球单体机场中排名第一。回归20年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没有变,自由港及其自由经济政策等这些固有优势仍然高效发挥作用。香港连续第2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在世界银行等各类国际机构的评估报告中,香港的竞争力一直排名前列,也被众多国际权威机构视为投资和营商环境一流的地区。
我们知道,“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了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正推动祖国内地在更高层次融入世界,加快内地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中,香港的最大优势在于国际化和自由港的功能。香港国际化程度高,跨国公司总部云集,国际商业网络发达,还有多语言交流上的优势。同时,香港作为自由港,拥有包括法治成熟、经济高度自由开放、基础设施完善、金融体系稳健、专业服务发达、政府廉洁高效、社会管理先进、低税制和简单税制等各方面的整体营商环境优势。长期以来,香港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拥有特殊地位,对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特殊作用,仍将是内地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取代的。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将长期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社会制度,包括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差异性将长期存在。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香港具备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独特能力和优势,应继续发挥好香港在国家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面对金融危机暴发以来全球性的结构调整和全球化的不确定性,香港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做好自身经济转型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找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交集。例如,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作为国际航运中心,香港的港口运营商在码头设计、航运调配和国际物流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这将助推内地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在贸易畅通方面,香港拥有的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还拥有大量的会计、审计、商业管理、法律服务等高端国际化专业人才,这可以对接祖国内地广大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中有关金融、基建、商贸等各方面的具体需求,共同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市场;在资金融通方面,香港已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新成员,不仅可以服务亚投行的基建基金和丝绸之路基金的商业化运作,而且可以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第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优势,积极参与人民币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企业股权融资市场、项目投资风险管控,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融资、交易支付、贸易结算,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香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香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瓶颈,为香港金融服务、贸易服务和专业服务等支柱产业向高增值环节的转型升级提供机遇,而且有利于推动香港从传统国际贸易中心向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转型,加快发展成为亚洲乃至全球价值链管理枢纽,不断提升香港城市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