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 张杰
最近中央和国务院发布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通知中明确指出,设计雄安新区有三个层次的国家战略重大定位,一是中央部署的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二是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并列的具有全国意义的国家新区;三是将之定位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雄安新区的国家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及针对雄安新区的具体实施措施和操作环节,立刻成为众多媒体和网络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迅速引发各界人士对之的众多讨论以及种种猜测,其中不乏调侃、批评甚至反对的声音。事实上,这些质疑和批评观点,实质上是对中央设立雄安新区的战略意图和发展定位的五大认知误区,迫切需要对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加以科学的澄清和解释,迫切需要拨开层层面纱,来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央推出设立雄安新区这个重大国家战略的真实意图和科学谋划,从而凝聚共识,统一思想,为雄安新区的健康成长,创造“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舆论导向氛围。
第一种认知误区,是将雄安新区视作是国家首都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很显然,从雄安新区的设立动机和重点发展任务来看,不可避免地要在一定程度上“天然”成为北京部分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优先承担区,首都的部分教育、医疗、产业、总部经济甚至央企总部等可能都会向雄安新区转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雄安新区就会逐步演变为国家的首都副中心。相反,就是要通过打造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雄安新区,为这些企业或产业提供良好的经营和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更好地激励和引导首都北京非核心功能,向雄安新区以及京津冀区域的疏解转移和重新合理布局,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首都北京的“大城市病”,让北京轻装上阵,聚焦主业,更好地、更为持久地发挥首都功能。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看,雄安新区不会替代北京的首都职能,其发展定位也必然不是国家首都副中心,它将更好地服务于北京首都职能功能发挥,成为北京首都功能定位的助力器。
第二种认知误区,雄安新区的推动和建设是由政府行政来主导,而非市场机制力量的推动。与深圳经济特区当初与最具有市场机制活力的香港毗邻以及受到市场化辐射影响的条件不同,也与浦东新区所处的中国最具有市场经济思维和活力的长三角地区特点有所不同,雄安新区是处于具有行政权力色彩的首都北京邻近区域,这引发了雄安新区的建设,究竟是依靠政府行政命令手段来推进,还是依靠市场竞争机制来推动的争论和焦虑。客观来看,相比南方区域,中国的北方区域一直就存在市场活力相对不足、市场机制发育相对不完善以及政府行政命令色彩相对较浓的现象,这就越发激发大家对雄安新区的建设能否发挥市场机制的担忧。事实上,在雄安新区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已经充分注意到这个关键短板问题,决议中特别指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就是强调发挥激发市场活力对雄安新区建设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发挥好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各种功能的重要性,既不盲目迷信市场,也要防止政府的盲目干预,这就是中国一贯所坚持的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的国家治理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和发展逻辑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