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找到符合市场需求规律的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方向,找到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合适路径,实现新旧发展动能的转变,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以下几点是对结构调整路径的几点思考。
一是建立国际产业合作新模式,以国际高端制造技术为标杆,实现东北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以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园、中以(哈尔滨)国际创新创业产业园等园区落户东北为契机,创新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模式和对外开放合作模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则机制,完善园区水、电、资金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吸引德国及欧洲企业落户东北;推动沈阳机床等东北地区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园区有效对接,围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就共建技术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科技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汽车制造、数控机床等大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带动本地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大企业的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
二是以轻工业和消费品制造业为突破口,做大做强东北民营经济。相对于重化工业和工业品生产,轻工制造和消费品制造投资少、市场需求规模大,民营经济进入门槛低。但当前东北地区仍以国有经济为主,国有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较大,经常出现一个国企养活一个地区的现象,地方政府对轻工业重视程度不足,再加上地方市场机制不健全,营商环境差,民营经济处于“小、弱、散”的局面,难以发挥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为此,建议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轻工制造和消费品制造的重要性,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同时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不断优化营商软环境,带动民营经济发展;重点培育若干大企业,带动配套中小企业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改变民营经济“小、弱、散”的无序自发的产业业态;与电商企业联手打造“互联网+”平台,打造产业集群品牌影响力,扩大国内外市场空间;依托生产制造和市场优势,积极对接国内外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助推东北轻工制造类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三是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载体,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以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研发设计、大数据、云计算等为重点,推进服务贸易与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以中央打造东北国家大数据基地为契机,依托东北地区高校在大数据、云计算的科研和产业基础,打造东北大数据服务品牌优势,形成东北服务外包高地;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大力发展对俄蒙及周边国家,在运输、旅游与文化服务,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及相关服务业集聚。
四是扩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依托在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科研和产业基础,通过一些重大项目工程,加快新兴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扩展和深化新兴技术的应用领域,推动相关产业的产业化进程,重点培育和形成若干聚集效应突出、在全国具有技术优势和特色优势的产业基地。
五是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和旅游、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的融合,释放传统服务业增长潜力,以发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推动生产型服务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破解服务消费有需求无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