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沉默的螺旋:当社会主流遭遇主流价值
从选举民主的制度设计看,它就是简单聚合的民主形式,民众通过选票表达自身的意愿,通过多数决原则将大多数人的意见(或青睐的代表)转变为公共意志(或国家领导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特朗普的当选并非选举制度的失败,反而是选举制度“民主性”的集中体现。值得关注的则是,为什么这部分群体淫浸在具有民主精神和规律性民主训练的国家,却会在此次选战中保持如此高度一致、大规模的沉默?
社会结构不仅是客观的、相对恒常的物质实体,更是基于一定的关系网络、秩序规则所形成的有机统合。基于这种理解看美国这群“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所面对的不仅是由于经济低迷和贫富差异所导致的结构性变化,还面临着在现有选举制度和主流舆论下的巨大社会压力,这使得他们并非主动选择而是“被沉默”。
首先是选举制度日益精英化与技术化导致该群体“失声”。和发达地区相比,这些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铁锈地带的选民过去一直是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精英们长期以来的竞选策略就是尽可能的拉拢仍处于摇摆中、政治倾向模糊的“中间选民”,导致这些已经被贴上民主党“忠实支持者”的选区被主流媒体和政治精英所忽视,没有人关心他们过去为何支持民主党,现在的情况如何,他们的利益诉求是什么,是否发生了变化,换言之是发声渠道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沉默。
其次是“政治正确”的社会舆论压力下造成了该群体陷入“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描述主流舆论构建的一种社会心理状态,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倘若察觉少人理会或遭致攻击,为避免孤立状态就会选择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导致另一方的增势直至成为主流社会价值。这种螺旋发展的过程在此次美国大选中得到重现。包括自由、民主、包容、多元等价值观念被视为美国作为先进文化和世界领导者的核心软实力,在此次大选中由它们构建起“政治正确”的舆论压迫。新闻广播里面每天都是支持LGBT、反对种族歧视,包括学者、华尔街金融家、甚至好莱坞明星在内的精英阶层,都以主流价值观对特朗普发动舆论攻击,而少数公开发表不同意见者则会立即陷入无助的弱势地位,例如在民主党票仓的加州,一位硅谷精英当表示支持特朗普时便立刻遭到大量舆论攻击。
在政治正确的高压环境下,这些沉默的多数选民大多不敢开宗明义地表达自己那些不一致的真实观点,,在民调中选择沉默或说话而在投票时支持特朗普。在此次选举中,白人无论男女,大多投给了特朗普,男性中白人与非白人的投票差距为32%,白人女性也有10%,考虑到白人占了美国总人口的72.4%,这部分群体的投票倾向对结果的影响可想而知。
三、“沉默多数”的胜利:国家治理的困境与应对可能
美国大选的热度开始慢慢消散,是特朗普的个人魅力改变这个世界的超级大国还是现有的制度、权力和文化将特朗普体制化,这仍有待观察。与其责备以CNN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不专业或民意调查的非科学性,更应该认真地反思这次美国大选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困境,选举民主制度只是将这种结构性困境集中而赤裸地呈现在美国民众和世界各国面前。尽管历史背景、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有所差异,但就此次美国大选中“沉默多数”胜利的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1. 特朗普当选这个意料之外的结果反映的是美国由精英主导的主流社会价值与大众现实的主流社会需求之间的错配。
即使在发达国家,其国内也存在金字塔状的社会结构,广大蓝领和中产阶级构成了金字塔结构底部的基石,而富裕的、具有社会地位的精英阶层则局限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群体。平等、人权、多元和包容这些主流的社会价值有着高于现实的理念追求,它是指引社会良序与发展的精神灯塔。当社会结构中的主流群体仍在为现实的生活条件和物质需求而挣扎时,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他们更关注于自身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只有当经济发展切实提升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或物质条件已经相当富足的精英阶层才可能成为这些主流社会价值的代言人。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在谈及两位候选人时说:”She is not an angel, but he is not qualified"。这句话道出了很多所谓精英阶层的典型想法,但是他们所评断的合格标准并不匹配普通民众最关切的现实需求。